欢迎访问 三农法制网!
发布时间:2025-07-09 来源: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基本情况】
七星村位于湘潭市东北角,地处长株潭绿心核心区,自然环境优美,交通区位优越。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共510户1576人,党员82名,总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00亩、山塘89口、水域580亩、山地11800亩,森林覆盖率达72%。
【主要做法】
近年来,七星村全面落实《湘潭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坚持系统谋划、创新机制、精准施策,探索形成“四全、四员、四制、四清”工作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先后获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同心美丽乡村”等7项省级以上荣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七星样板”。
一、“四全”机制强基础,构建整治新格局。一是全面建制,制定《七星村环境卫生评比活动的实施方案》《七星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做到机构、人员、措施、责任、经费“五到位”。二是全局规划,邀请中国乡建院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及落地实施,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传统村落,按照“一户一宅一设计”原则,引导村民改造修缮农户庭院176栋,村落生态得到了明显提质。三是全域治理,着力推动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治理“三大革命”。四是全员参与,联村干部和村干部分组包片,党员、“三长”带头,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工作机制,形成“片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网格管理体系。
二、“四员”联动聚合力,激发共治新动能。以村干部为主体的管理员,负责制定方案、落实管理;以党员、代表、组长、能人为主体的宣传员,负责提醒倡导农户卫生保洁、爱护环境;以老党员、老干部、妇联主席为主体的评比员,负责每季度开展卫生评比工作;以村民群众为主体的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积极参与卫生维护、垃圾清扫等。每周五下午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深文巩卫、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清除村组道路边杂草、牛皮癣、白色垃圾和建筑垃圾等,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影响环境卫生的不文明现象和卫生死角。通过设立“四员”,充分调动了村级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形成“群众向党员看、党员向干部看”的良好氛围。
三、“四制”并举树新风,健全长效新机制。“四制”是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季度评比制,评比结果由村党总支书记在“村村响”广播向全村通报的通报制,并在村务公开栏粘贴展示的公开制,以及对优秀户进行年度美丽庭院挂牌及物质奖励的奖励制,有效带动全村村民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当中,形成了人人参与、户户爱卫生的良好局面。目前,七星村着力打造了拣金坝、大槐树和塘湾里3个美丽屋场,全村共建设168户美丽庭院星级户(其中4户四星级美丽屋场、1户五星级美丽屋场)。
四、“四清”目标提质效,展现乡村新面貌。“四清”是指通过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到村级主干道沿线清洁,河道、河沟、坑塘清澈,农户房前屋后清新,畜禽粪污清爽的“四清”效果。七星村以村民自治的形式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付费制,由专人负责上户收取垃圾、路面清扫、环境维护等工作,按照普通农户每户每月5元、经营户每户每月10元到50元不等的标准收取卫生费,建档立卡贫困户、重残户、五保户、低保户无需缴费,每户设立2个分类垃圾桶,建立“户集、村收、区运”的垃圾收集体系,实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有垃圾集中收集钩臂箱10个、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10处、秸秆阳光发酵房1处,垃圾综合资源化率达80%以上。同时,采用“接触氧化生物膜法”处理生活污水,共建5处集中处理池实施就地分散处理污水,经处理的污水可达国家一类排污标准。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完成三格式化粪池改造170户,确保水系无漂浮物,畜禽不散养、粪污不直排、污水不溢露。
【经验启示】
七星村创新实施的“四四工作法”(四全、四员、四制、四清),为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其核心启示在于:
一是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全域治理新格局。“四全”机制通过规划引领、制度保障、全员参与,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整体提升的转变,表明人居环境整治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做到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二是创新参与机制,激发多元共治新活力。“四员”联动模式打破政府包办传统,通过角色分工让干部、党员、群众各尽其责,证明只有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共同体,才能实现共建共享。
三是强化制度赋能,探索长效管护新路径。“四制”管理以评促改、以奖促治,将阶段性整治转化为常态化治理,彰显了制度创新对巩固整治成果的关键作用。
四是聚焦生态宜居,打造美丽乡村新标杆。“四清”标准将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通过垃圾处理付费制、污水处理设施等务实举措,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要注重“硬件”提升,更要创新“软件”机制,只有做到系统施策与精准发力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统一、短期整治与长效管护相衔接,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由“外在美”向“内涵美”的质的飞跃。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法制网 snfz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