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三农法制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声民意 > 正文

对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84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10-30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孟永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中医药(蒙医药)特色优势,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现状

  (一)种植规模

  中(蒙)药材在内蒙古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区位优势,是内蒙古重要的优势特色作物,2023年全区中(蒙)药材种植面积178.5万亩,产量60.6万吨,产值81.9亿元。已形成3大主产区。

  (二)主要工作

  一是利用绿色高产高效项目支持中(蒙)药材基地;二是利用优质高效增粮等项目支持中(蒙)药材基地建设;三是利用良种良法推广项目。

  (三)存在问题

  中蒙医药特色优势不明显,产业化薄弱,科技创新与开发能力弱,中蒙医药传承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缺少成果转化等。

  二、采取措施

  (一)坚持规划引领,促进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厅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已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规划(2021-2025年)》和《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三个规划内容均涉及中(蒙)药材产业等特色作物发展,从生产基地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产地加工贮藏和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给予支撑。

      (二)推广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

  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就是主推合理轮作、优选壮苗、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多项关键技术于一体的药材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在加大力度推广现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力量完善集成有苗头的技术,积极研发有推广前景的后备技术。目前,推进道地药材全程标准化生产总结出了3套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已在2023年地方标准立项,并总结出了中药材提质增效栽培技术模式6套,参与了中(蒙)药材标准体系的制定。如赤峰市在有水源条件的旱平地或旱坡地发展“果药间作”、“林药间作”等立体种植模式;包头市开展的黄芪高垄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肥增效技术等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兴安盟苍术的“林药”间作模式,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提升了中医药(蒙医药)特色优势。

      (三)加强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医校研企”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主导作用,大力推动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分类指导,促进各创新主体与创新领域之间的紧密衔接、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中蒙医药协调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与成果开放共享。目前内蒙古赤峰市通过举办全国第三届中(蒙)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喀喇沁旗吸引了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签约1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达40.1亿元,强化交流合作、资源共享,促进产业发展,同时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荣兴堂药业等企业,通过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加速打造完整的中蒙药材产业链,推动产业整体升级。此外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科研教学暨成果转化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在鄂尔多斯市成功举办,提升了中(蒙)医药科研教学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技术指导工作

  积极扶持开展中(蒙)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设,利用高质高效和优质高效增粮等示范项目,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展示推广,提升中(蒙)药材种植水平。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药材生产基地,发挥基地的辐射和引导作用。

  (二)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结合良种良法项目,在有一定生产规模和集聚规模基础条件的区域,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调整区域内的药材种植品种结构,强化药材标准化种植品种的地位,增强药材标准化种植能力,以扩大示范效应,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强化科研人才培养工作

  通过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技术培训服务、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等措施,提高药材品质和质量,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化装备,推进中药制剂的研制开发,促进我区中蒙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2024年7月29日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gk/zfxxgk/fdzdgknr/rdjy/202410/t20241029_259820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法制网 snfz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94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