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三农法制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 正文

走出祁连山 弹唱生态曲——山丹县加快推进生态宜居村庄建设见闻

发布时间:2020-05-07     来源:      作者:

  甘肃农民网新甘肃甘肃日报5月6日讯 (记者范海瑞) 暮春,焉支山下,草木正在悄悄抽芽。绿意渐浓的山坡上,一座座错落分布的村庄,也正悄然改变着模样。

  疫情阴霾逐渐散去,在山丹县,一项宏大的民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伴随这一工程的实施,未来的山丹,将如同红艳艳的山丹花,在巍峨的祁连山下美丽绽放。

  告别老家,走出大山

  窑坡村,坐落在焉支山南坡,距离焉支山景区直线距离仅约十公里,距离山丹马场总部也只有五六公里。然而,看似不错的区位优势,却因大山的阻隔成为鸡肋。

  大爷,村里还有几户人家?

  没人了!

  人呢?

  进城了!

  这是记者和窑坡村村民钱大爷之间的一段对话。钱大爷告诉记者,村里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地,绝大多数村民都已经外出打工,在城市里买了新房。

  窑坡村包村干部王强告诉记者,这个村庄的空心化率高达82.8%。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村道两旁,都是破败废弃的土坯房。踩着坍塌的院墙走进院子,里面杂草丛生,墙皮斑驳,门窗破碎。目光穿过另一侧同样坍塌的院墙,看到的是相似的景象。

  这家的主人你见过吗?驻村多年的王强摇了摇头,但前些天,村里联系上了这家主人,目前正在做拆迁动员工作,争取尽快促成废弃房屋的拆迁。

  房子已经废弃无用,老房拆除后,村民的户口还是会保留在村里,以后如果哪家想回来,村里会重新划拨宅基地,用于自建房屋,不会给村民造成损失。大马营镇党委副书记白文昌说。

  大部分村民还是很愿意拆除废弃老屋的,毕竟拆了破房子宅基地还在,现在县里还给1万元补助款,这是好事。窑坡村村民张科说。

  在窑坡村,和张科抱有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记者观察到,村里大部分废旧房屋已经被拆除推平。据了解,下一步,窑坡村将根据具体情况对其复垦或者还林还草。

  宜居村庄,自然和谐

  窑坡村村民下山后,在哪里重建家园呢?答案就在山下的大马营镇上。

  大马营镇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在镇政府所在地马营村规划建设生态宜居村庄,规划中的生态宜居村庄规模将不少于200户,是按照全县统一标准和要求进行风貌改造的平房,符合村民居住的实际需求。

  未来大马营镇发展前景令人期待,特别是我们依托山丹马场和焉支山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住宿、餐饮于一体的旅游集镇节点,在镇中心开展旧房拆除,新建特色民居,推进生态宜居村庄建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不少村民愿意来这里生活和发展。大马营镇党委书记唐谦说。

  大马营镇今年规划实施的两座生态宜居村庄示范点正在稳步推进,而在距离其80公里之外的东乐镇城西村,生态宜居村庄已经部分建成,第一批村民已经搬进新居。

  村民赵福珍的新家,是一座现代徽派风格的小院,屋内装饰一新,宽敞明亮。整个院子占地330平方米,房子130平方米,这是县里制定的统一标准,比老房子好太多了!赵福珍说。

  东乐镇副镇长王彪告诉记者,目前,东乐镇城西村生态宜居村庄示范点已经入住34户,今年将继续稳步推进村庄的建设,未来这里将接受生态宜居搬迁的周边村民超过200户,形成集镇综合经济示范圈,提升东乐镇的城镇化水平。

  锦绣蓝图,美丽山丹

  按照相关规划,从今年开始,山丹县将用两年时间将居住在祁连山浅山区高海拔地区农户,以及村庄空心化严重、公共设施薄弱、居住地点分散、产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地方病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域群众约2万人,部分搬迁至县城居住,部分搬迁至生态宜居村庄集中安置,实现全县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型。

  2万人,约占山丹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此举势在必行。在山丹县有关负责同志看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将高海拔地区农户迁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逐步推进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村庄搬迁撤并和25度以上坡耕地还林还草,有利于扩大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范围,进一步减少人为干预和破坏,长久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果。同时,生态宜居村庄建设,将改善搬迁群众生存环境,解决群众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并通过发展产业优势,打造产业园区,带动搬迁群众置业发展、稳定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祁连山浅山区高海拔地区农户发展后劲不足问题。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法制网 snfz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94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