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三农法制网!
发布时间:2020-04-23 来源: 作者:
关注六保系列评论之三
保粮食安全,不是说回到家家户户存粮的老路上去,而是扶持中国专业农户阶层崛起。
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央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释放了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信号。其中,保粮食安全的话题最近颇受关注。
疫情发生以来,多国出台了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政策。一时间各方舆论纷纷攘攘,民间层面亦有多轮囤粮风潮。这其中自然有对疫情影响口粮的担忧,但其中也有不少炒作成分。认识这个问题,不能被社会上的焦虑心态牵着鼻子走,还是要回归常识和理性。
我们在考虑粮食安全的时候,往往过于关注库存量。实际上,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短期看是库存安全,长期看则是产能安全。
实现产能安全,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则必须以现代的要素配置、有活力的生产主体、高标准的农田资源、稳定的产业链等条件为支撑。由此剖析,也可以看出中央提出的六保互相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六保之间未必一荣俱荣,但很可能是一损俱损。
粮食的生产和储存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粮食安全是一个动态安全。也就是说,需要不断生产出来新的粮食,并且不断把仓容消化掉,才能实现真正安全。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作为口粮的稻谷和小麦产大于需的局面已维持多年,长期面临着去库存的压力。
由于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加之复杂原因形成的粮食收储政策,导致粮食一旦入库,就很难在正常的价格机制作用下销售出去。这些年,国家在粮食储备方面投入巨大,财政负担不断加重。这恐怕才是中国粮食面对的真问题。
故而,藏粮于库不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农。
藏粮于地,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中国国土中高山高原、丘陵山区占比很大,传统意义上通常认为这些地区不适合开展农业生产。
但随着技术进步,这一状况可以有很大改观。近年来西南地区部分省份通过土地宜机化改造,已经大大提升了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能力。据实施此项工程的专家估计,如果这项战略全面实施,中国高标准农田还能增加5亿亩。这只是一个例证。中国土地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与其在库存方面徒增压力,不如把财政资金向这方面多加投入。
藏粮于技,必须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藏粮于技中央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这一政策范式要真正发挥作用,技术必须要藏于农业产业链上,而非专家学者的实验室里。当前,就全局而言,专业农户(或者说高素质农民)已经成为农技推广的主体。
农技人员能做的,专业农户也能做;农技人员不能做的,专业农户还能做。就农技推广体系内部而言,大量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游走在灰色地带,懂技术的人员在搞经营,不懂技术的人员在搞推广。这个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藏粮于农,不是说回到家家户户存粮的老路上去,而是扶持中国专业农户阶层崛起与壮大。六保里面的保市场主体,就包含着专业农户。专业农户具有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水平高、经营规模大等特征,他们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长远来看,要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土地制度、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深化改革,侧重对于专业农户的支持和培育,这样中国粮食安全便有了可靠的生产主体基础。
□陈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项目执行研究员)
????(文章来源:新京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法制网 snfz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