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三农法制网!
发布时间:2020-04-09 来源: 作者:
日前,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社科院联合主办的“统筹疫情防控与东北全面振兴”高端智库论坛召开,来自东北三省社科院1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9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会议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对疫情防控与东北全面振兴展开研讨,提出对策建议。
淡化经济指标追求高质量发展
“疫情已经对黑龙江省经济运行产生明显冲击和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冲击异质性、需求增长压力突出、要素供给严重不足,扭转了2019年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态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董伟俊研究员建议,东北三省淡化经济指标而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立东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和沿边开放和沿海开放协同联动机制,加强政策供给和推动转型发展。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连强研究员认为,短期内要着眼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不采取强刺激,特别是对新基建的投资,应做好谋划,重点关注远程医疗、车联网、充电桩、工业互联网、农业农村数字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应用,同时引入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建设,其次要积极争取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更加注重投资效率。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研究员认为,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严重冲击国际经济体系。东北振兴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之下,出现了新的变数。要从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探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危”与“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预测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社科院宏观经济预测模型课题组专家娄峰研究员表示,疫情全球大流行,已经将世界推进了马尔萨斯陷阱之中,不仅将世界经济锁定在低增长区,而且重创正在退潮的全球化。就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受疫情影响而言,受2020年1-2月严重下滑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进出口贸易额等宏观因素的影响,通过政策模拟预测黑龙江省第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负增长,全年经济增速也将拖累下行。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针对疫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冲击问题,董伟俊研究员认为,疫情对黑龙江各产业的冲击程度不同,受损最严重的是冰雪旅游、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冲击具有暂时性和延后性,但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态势,需要关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第一产业受疫情影响程度较小。建议东北地区在研发体系、产业体系方面进行合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变革。
郭连强研究员提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应根据各省产业特色,合理分工合作,推动区域产业链一体化、完整化;同时发挥好传统支柱产业的作用,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中发展好新经济新产业,形成多动能支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梁启东研究员强调,东北地区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新一轮振兴发展必须依靠实体经济,靠工业、中高端制造业。为此,要特别注重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着重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黑龙省江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负责人孙浩进研究员以疫情对商贸服务的影响为主题,分析了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服务业企业面临的共性困难突出表现在经营成本压力增大、业务需求不足以及资金压力大。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丽娜研究员认为疫情对依赖线下消费的服务业冲击最大,即商品零售、餐饮服务等影响较大。生产***务业影响相对较小,甚至在部分行业还有促进作用,如软件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等逆势上涨。为应对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两位学者都提出应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依托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新的服务供给,提高高技术在生产***务业的应用与转化,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恢复性增长,提振市场信心。同时加大对服务业企业扶持力度,落实普惠性金融政策,缓解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紧张困境。
稳定就业练就内功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王磊研究员认为疫情对就业影响明显,稳就业工作面临更多难题,如职工返岗率低、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更弱、重点群体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疫情后的劳动关系纠纷更加突出等。他建议降低企业复工负担,增加岗位供给,特别是对受到冲击严重的服务业实行临时性定向减税。提高就业政策发力精准性,稳住重点群体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加强劳动关系调整,保障疫情期间职工劳动权益,完善失业监测和预警系统,防范规模性失业的发生,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天维研究员探讨了在疫情影响下,企业如何逆向而行、做好内功,熬过本次经济萧条。提出抓住机会,重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狠抓落实创新工作。重视企业重组优化投资结构、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培养竞争商业环境等。(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士英)
(作者:张士英)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法制网 snfz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